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2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张明皓;叶敬忠;1-10

热点透视
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与多重困境——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原贺贺;11-18

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肖艳;徐雪娇;孙庆峰;19-26

土地问题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对策
王亚男;吕晓;张启岚;27-33

城乡融合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新动力与转型推进策略
唐莹;34-41

乡村治理
乡村政策执行中“连带—制衡”机制的运作逻辑及实践困境
金江峰;罗兴佐;42-49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王诗乐;50-58

健康中国视域下乡村健康治理:逻辑基点、现实制约与现代化路径
刘莉;59-67

隔代照料对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
陈光燕;司伟;蓝红星;68-7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相对贫困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感的影响
温涛;张鑫;77-87

“留守丈夫”:乡村振兴的主体类型与功能研究——基于滇中X乡的考察
陶自祥;88-95

博士硕士论坛
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践困境、内在机制及其出路
胡晓映;96-104

农业现代化
我国政府粮食储备监督检查:博弈分析、机制构建与制度保障
高洪洋;胡小平;105-114

农业大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许钰莎;何鹏;李晓;115-124

除草剂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研究——兼具土地和劳动力节约的视角
周海文;周海川;125-133

特色农业能富裕农民吗?——基于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振兴与农民增收关系的视角
李伟;甘宇;134-143

书评
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选择——《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书评
郭晓鸣;144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张明皓1   叶敬忠2

1.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逻辑统一性,应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内在机理,探寻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当前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面临诸多实践难点,应以县域单元为枢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健全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均等化的长效机制,构建县域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富裕的支持政策体系,并基于不同县域类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实践模式,使城乡融合发展真正成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与多重困境——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原贺贺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村集体经济是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遵义市探索形成了与村庄类型相适应的集体经济模式,分别是适应偏远村的特色产北型、适应城郊村的农旅融合型和适应城中村的服务创收型,其共性经验在于构建党政联动机制、依托网格化治理工具、激发治理抓手的动力、释放村民的活力。然而囿于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张力,上述三种模式也面临着结构性难题: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价值冲突,村干部面临着公益人与经济人的角色矛盾,村民面临着政策动员和公共福利的时序挑战。因此,村集体经济应重置目标定位,注重激发村庄的内生动力。

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肖艳1    徐雪娇2    孙庆峰1

1. 宿迁学院2. 北华大学

摘要:数字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构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亟需破解的问题。在界定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并梳理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71个三级指标的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吉林省的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旨在促进我国数字农北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对策

王亚男    吕晓    张启岚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土地资产的积累,形成多主体治理的合力,实现要素集聚和乡村空间优化,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入市可通过同地同责、同权同价、空间营利、空间赋能的路径支撑乡村振兴。因此,建议围绕入市配套制度建设、市场机制、基层治理、乡村建设一体化等理论实践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新动力与转型推进策略

唐莹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受生产力发展与政策变迁的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呈现出阶段性演化规律并作用于耕地利用转型。城乡分离与对立阶段,耕地利用转型以非农化的显性转型为主,主要服务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建成区扩张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城乡融合发展阶段,耕地利用隐性转型逐渐成为耕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源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下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耕地利用状态改变。城乡融合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有益于持续有效地对耕地进行利用,但农民对耕地保障价值的需求及耕地权益关系重塑过程中多元主体利益的损益对耕地利用转型造成不利影响。新型城乡关系形成过程中,耕地产权关系与耕地生产要素配置状态的改变,成为耕地利用转型的新动力。可以通过推动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协调利益主体间的权益分配,推动耕地利用转型的有序开展。

乡村政策执行中“连带—制衡”机制的运作逻辑及实践困境

金江峰1   罗兴佐2

1.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政策执行是效率与合法性的综合平衡。围绕政策合法有效落地,政策执行主体策略性地采取“连带制衡”机制.通过乡村之间的责任连带与权力制衡、精英群体的关系连带与组织制衡,以及村庄内部的利益连带与伦理制衡等,确保政策下乡与责任下沉的同时,实现矛盾内化与风险转移。但“连带—制衡”机制的实践,易陷入避责与认同合法性的逻辑怪圈,尚难规避政策目标偏离和村庄治理“悬浮化”等问题,需构建权责利一体化的基层政策执行结构与秩序加以化解。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王诗乐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摘要:“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从传统农村社区到现代城市社区,“农民上楼”带来的急剧变化和“治理下移”的宏观趋势使“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较大挑战。整体性治理为解决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一系列碎片化问题而生。运用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本文发现当前“村改居”社区在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公私部门及信息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同层级及同一层级间缺乏统筹协调、分散的职责结构割裂了社区功能的整体性、传统的行政主导方式降低了社会资源整合水平、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阻碍社区治理变革等碎片化问题,最终从治理理念与目标、组织体系、治理方式、社区参与及资源保障等维度提出相应对策,试图构建“村改居”社区的整体性治理路径。

健康中国视域下乡村健康治理:逻辑基点、现实制约与现代化路径

刘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推动乡村健康治理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乡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建设。当前,乡村卫生健康改革已进入加速期,但乡村健康治理还存在治理主体单一、资源配置盘活优化困难、服务提供以治病为中心、治理环境状况欠佳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乡村健康治理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等逻辑基点,结合乡村健康治理的现实制约,从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方向四个方面提出乡村健康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隔代照料对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

陈光燕1    司伟2    蓝红星3

1.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 四川农业大学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摘要: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引入隔代照料时间变量,本文考察了隔代照料强度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强度对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且年均时间为3~6个月的隔代照料强度对农村中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改善具有更明显效果,尤其是对女性中老年人、在婚中老年人和老年人。研究表明,隔代照料强度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呈倒“U”型趋势,主要是因为适度水平的隔代照料有利于改善农村家庭养老水平和代际关系。

相对贫困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感的影响

温涛   张鑫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心理层面研究相对贫困对流动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降低了其在当地的主观融入感。通过使用OLS和PSM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标准下的相对贫困状态均显著降低了流动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本地住房拥有情况、户籍性质、流动方向和流动距离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存在以权利贫困为中介的部分中介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规就业和社会交往对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文中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政策启示。

“留守丈夫”:乡村振兴的主体类型与功能研究——基于滇中X乡的考察

陶自祥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我国农民家庭为了应对消费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采取“半工半耕”的家庭生计模式,优化家庭劳动力配置。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女性在服务业市场就业比男性具有更大优势,逐渐取代男性承担起外出务工的角色,男性则留守务农出现了“留守丈夫”。以“男耕女工”为基础的性别分工是个体化与市场匹配的结果。调研发现,“留守丈夫”群体分为返乡创业型、代际合作型、乡土眷恋型三种类型。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在个体价值实现、基层治理和产业兴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功能,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主体。

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践困境、内在机制及其出路

胡晓映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资源下乡背景下,公共品如何实现有效供给是基层治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制度变迁视角出发,以成都村公资金1.5年制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资源下乡过程中基层公共品供给困境的内在机制。依据制度规范化和制度转型这两个关键节点,研究发现,村公资金制度实践出现了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实质民主转为形式民主、治理目标偏移的三重困境。而造成村公资金制度实践困境的内在机制在于:规则过密化带来制度运转和资金使用的附着成本过高,无法与村庄需求相适配;政府治理事务介入村庄治理,挤压了村庄内部治理空间,村庄成为治理客体失去自主性;公共品供给目标模糊化,致使制度实践中多重目标张力难以弥合,打破了村庄原本的良性治理秩序。为此,在公共品供给中,要创新资源输入方式,实现资金使用自主权下放;激活村内民主,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明确资金输入目标,契合村庄发展需求。

我国政府粮食储备监督检查:博弈分析、机制构建与制度保障

高洪洋1    胡小平2

1. 成都大学商学院2.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摘要:粮食储备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国家安全大局。加强政府粮食储备监督检查,是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尽管国家粮食库存监督检查工作持续推进,但部分地方仍存在粮食储备监督检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监督检查主体多元且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问责追责机制不完善、惩罚机制不健全以及内外部监管合力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导致储备粮库“转圈粮”“大火”“质价不符”等现象屡见不鲜。本文拟引入“监察博弈”“抗联盟”博弈和“猎鹿”博弈模型,全面考察中央政府与中储粮直属库主体、地方政府与储备粮代储企业在粮食储备管理中的监督检查博弈情况,分别从理顺储备粮监督检查主体形成监督合力、明确监督检查职责进行绩效考核和加强责任追究健全储备问责惩罚机制三条路径,构建我国政府粮食储备监督检查机制,最后提出加强政府粮食储备监督检查制度保障的举措。

农业大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许钰莎    何鹏    李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摘要: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农业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以四川这一典型农业大省为研究对象,在辨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北现代化发展态势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结果表明:(1)受技术培训、农产品收储、金融服务等产前产后环节社会化服务及政府公共服务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滞后于现代化发展水平;(2)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水平相对较低,投入产出效率仍是薄弱环节;(3)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协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此,建议扩大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供给、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环境,构建小农户融入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农北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除草剂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研究——兼具土地和劳动力节约的视角

周海文1    周海川2

1.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2. 国家信息中心

摘要:当前除草剂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未获得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运用农业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除草剂能够节约农北生产中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投入,并基于中国农垦系统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估计了除草剂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边际贡献以及对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作用的大小。研究发现:除草剂能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且年均增量贡献率高达11.24%;产出弹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提升;与其他投入要素相比,除草剂对农业产值年均增量贡献率排在第一位;除草剂与劳动力、土地、机械、化肥和农药等投入要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基于此,文末提出重视除草剂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增加除草剂投入,充分发挥除草剂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功能,推动除草剂减量增效利用等对策建议。

特色农业能富裕农民吗?——基于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振兴与农民增收关系的视角

李伟1    甘宇2

1. 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2.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中药材种植在我国十分普遍,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9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用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衡量各省(市、区)中药材种植强度,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药材种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医药振兴是否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收入。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药材种植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中医药振兴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收入。机制分析显示,中药材种植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但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与中药材产北相关的二、三产业在农村地区布局不足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中医药振兴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农业经营收入.却降低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种植中药材,缩减了外出务工的时间。本文的政策启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契合国家经济发展大势,特色农业必须凸显地域比较优势,同时应积极延伸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

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选择——《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书评

郭晓鸣

摘要:<正>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追求始终是我党制订各项农村政策的重要目标。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土地细碎化经营、耕地闲置撂荒、农村劳动力结构性流失、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等问题渐露端倪,农民持续增收难、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2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2. 《农村经济》2022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3.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11期目录【转】

  4.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转】

  5. 《Rural Sociology》2022年第87卷第4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秦运兰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